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法律法规
《信息产业发展指南》解读:智能硬件及应用电子
字号:

《信息产业发展指南》解读:智能硬件及应用电子

发布时间:2017-02-27  来源:电子信息司  

发展智能信息产业,打造智能经济新动能,是推进我国信息消费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提升我国经济社会信息化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是电子信息产业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进入万物感知、万物互联的新时代,智能信息技术在个人消费、家庭生活、交通出行、医疗健康、生产制造、城乡发展等领域的应用,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也为智能硬件及应用电子产业发展带来了广阔空间。

 

一、发展背景及意义

 

电子信息产业进入“调速换挡期”,智能化转型孕育发展新动能。 进入“十三五”,全球电子信息产业进入“调速换挡期”。一方面,传统的手机、计算机、电视等产品增长高峰逐渐消退,对产业发展带动作用日趋回落;另一方面,继手机、电视等产品实现智能化之后,智能可穿戴、智能机器人、虚拟现实、智能车载等新兴产业蓬勃兴起。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预计,2020年全球消费市场智能硬件规模将超过百亿台,我国智能硬件产品及服务的总体市场规模可达万亿元。

 

智能硬件及应用电子成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两化深度融合的重要基础。智能信息技术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的结合点,是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两化融合的重要基础。在社会领域,智能硬件提升了信息消费品的附加值,延伸了产业链,给信息消费带来新的空间。智能硬件解决方案在医疗、金融、交通、城市建设等领域的应用日益深化,促进了社会信息水平的提升,产业便民、惠民效果逐渐显现。特别是在生产领域,智能PLC、智能传感器、工业机器人等产品的规模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制造环节的智能化水品,促进了先进制造模式和生产力的发展。

 

智能硬件及应用电子是“互联网+”创业创新的重要阵地。智能硬件是智能感知、绿色计算、导航定位、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是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与社会生产、生活的深度融合。当前,随着技术的发展,虚拟现实、可穿戴设备、工业机器人等智能硬件产品和功能不断完善,创业创新极其活跃。据咨询机构统计,2015年全球智能可穿戴设备出货量为7810万部,虚拟现实产业约95亿元,智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超过500亿元,智能车载设备市场规模也在快速增长。我国智能硬件产业与全球同步发展,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设备等产品出货量规模均已超过千万部,部分产品市场增速快于全球。在北京、深圳、上海等产业聚集地,围绕虚拟现实、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智能传感、导航定位、广域网物联等新兴领域创业创新渐入高潮,涌现出一批“独角兽”企业和行业细分领域的“小巨人”。

 

二、问题与挑战

 

放眼全球,智能硬件为我国电子信息领域弯道超车、赶超一流提供了重要机遇,但是也要清醒的认识面临的重大问题与挑战。

 

一是核心关键技术和高端产品供给能力不足。国际巨头仍站在产业链顶端,加快技术和产业布局。国内除少数企业掌握核心技术,大多是基于国外产品的二次开发和集成创新,如无人机芯片,机器人智能控制算法,低功耗MEMS传感器,车载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开发工具和平台等核心技术产品,对外依赖度仍较高,空心化风险犹存。

 

二是亟须建立供给侧与应用侧的良性互动。在重要行业领域的信息化应用中,企业缺乏有效的公共数据资源、用户反馈、行业标准和应用规范,难以打破供给侧与应用侧之间的壁垒,制约智能硬件产品的迭代优化和规模化应用。

 

三是公共服务平台和创业创新支撑体系有待完善。在初创企业面临的技术壁垒和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需要在芯片接口、硬件方案、操作系统及研发工具平台等方面的支持,促进快速形成芯片-元器件-系统的适配能力。智能硬件产品快速迭代的特点促使企业快速将产品创意形成软硬件解决方案和产品原型,国内在产品第三方快速加工制造、产品认证检测服务等方面的支撑体系尚不完善。

 

四是标准规范体系不健全,生态碎片化风险犹存。智能硬件各类应用场景存在上层云服务平台数量众多、组织松散、标准不统一,生态碎片化等问题,制约了智能硬件产品与服务的发展。智能硬件产品亟须标准符合性、互联互通、安全性、兼容性、可靠性等方面的权威检测认证。

 

三、发展举措

 

2018年,在智能硬件领域突破一批底层软硬件共性关键技术,培育一批行业领先的“独角兽”型企业,布局建设若干技术先进、特色突出、优势互补的高水平创新平台和“双创”基地,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高水平应用解决方案,形成智能硬件标准体系及一批关键标准。以开放共享、专业定制、柔性敏捷为特征的制造模式逐步推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中高端产品及服务的有效供给明显提升。

 

瞄准产业发展制高点,推进核心关键技术突破。组织实施一批重点产业化创新工程,支持关键软硬件IP核开发和协同研发平台建设。掌握一批具体全局影响力、带动性强的智能硬件共性技术。重点突破低功耗轻量级系统设计、虚拟现实/增强现实、高性能智能感知、高精度运动与姿态控制、低功耗广域智能物联、端云一体化协同等智能硬件核心技术,在智能硬件各领域取得一批技术积累和产业化成果。

 

摸清产业发展基础,营造良好产业发展环境。2016年,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发改委等部门共同印发《“互联网”+人工智能行动计划》和《智能硬件产业创新发展专项行动(2016-2018年)》。进一步完善部际工作机制,成立智能硬件产业推进工作组及专家组,引导行业、企业及高校、科研院所成立众创空间联合实验室,支持产业聚集区发展底层软硬件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创新资源池。深化与地方政府的合作,营造产业发展环境。

 

聚焦重点应用领域,推动产业整体发展。重点推动智能车载、智慧健康养等基础好、潜力大的领域开展相关工作,先行示范,带动智能硬件产业整体发展。智能车载领域,促进宽带移动通信、电子信息与汽车、交通和城市管理等领域的协调创新和融合发展,推进应用试点建设,为多领域技术融合的智能车载新产品及智慧交通解决方案的研发和应用提供试验验证环境。智能可穿戴领域,加强统筹规划,完善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环境,统筹相关资源,组建虚拟现实产业与应用联盟,促进虚拟现实与各领域融合发展,推动虚拟现实产品研发及示范应用。智慧健康养老领域,研究制定促进信息技术支撑智慧健康养老的政策措施,积极推进应用示范,推动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

 

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完善标准检测体系。研究制定智能硬件技术标准及应用规范体系。建立智能硬件标准化和公共服务平台,支持面向标准符合性、软硬件协同、互联互通、用户体验、安全可靠等产品检测服务,规范智能硬件标准检测服务,建立涵盖终端设备、服务、平台以及信息安全的较为完善的标准体系。